这个暑假,学子们如何实现人生“突围”?
最近,因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的持续影响,间隔年(gap year)成为全世界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媒体讨论的热点——4月下旬,《福布斯》(Forbes)杂志在其“教育”专栏中发表了“It's Time to Reinvent the Gap Year"。而就在上周,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ise of the Pandemic-era Gap Year”的文章。
在这特殊时期,对于典型的和“传统的”学习经历而言,另一种“学习形式”或许也值得尝试——即“间隔年”。
其实,在欧美国家,间隔年并非新鲜事物。事实上,大多数人对间隔年都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支持者认为它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找到未来的方向,并且学习一些社会实践技能。反对者则认为间隔年对于学生的自律和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很高,并不建议学生们为了赶上“潮流”而跟风尝试。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间隔年?间隔年能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突围”吗?
始于英国的间隔年
根据专注于间隔年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 Gap Year Association 的定义,间隔年通常是指学生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间隔年期间,学生离开自己的家乡或者国家进行旅行,探索和丰富他们的生活,通常也适当做一些有偿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
间隔年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习得社会生存技能,从而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可以增进自我了解,找到自己以后真正想要学习或者工作的方向。
第一个“间隔年”始于60年代的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中,各国政府开始提倡青年的旅行和文化交流,希望增进全人类间的共识,以防止世界性大战的再次发生,这就是“间隔年”概念的起源。当时,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冲击让英国产生了一批反主流文化群体——嬉皮士。
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从西欧出发,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过欧亚大陆到达亚洲的印度或斯里兰卡,这种旅行具有其精神上的驱动力,一般是“认识自我”,“寻找精神家园”或是“与他人交流”。所以,英国嬉皮士们正是最初意义上的间隔年实践者。到了90年代,英国的经济从萧条中走了出来,间隔年也逐渐成为了英国私立学校中的部分学生在进大学前的一个选择。
而如今,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间隔年旅行在全球范围都在蓬勃增长。基本上,间隔年已成为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们在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一种选择。
查尔斯王子掀起间隔年“飓风”
很多名人在其年轻时都有过令自己终身难忘的间隔年,比如查尔斯王子和他的儿子威廉王子。
1978年,查尔斯王子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间隔年旅行——德雷克行动。此次行动旨在通过乘船环游世界开展青年项目。其目标是让青年人跳出舒适圈,在一些世界级的探险家、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参加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和野外探索等活动,发展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才能。
该行动在英国掀起“间隔年”的飓风,也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的全球教育型公益机构雷励国际(Raleigh International)打下了基础。
到了2000年,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的威廉王子本有足够分数直接升读大学,但在寻得父亲同意后,决定只身漂游,展开了为期一年的间隔年体验。
在父亲查尔斯的安排下,威廉王子先到中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伯利兹接受英国陆军军事训练,后又远赴位于印度洋的岛屿罗德里格斯岛参加海洋保育课程;之后,他又踏足智利的偏远地区,教导当地人民英语,参与当地的建筑项目;间隔年的最后部分,威廉王子则去了非洲多国,着手野生动物保育工作。
一年间,威廉王子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以无人知晓的身份,体验了跟王室宫殿里截然不同的生活。他还曾对媒体感慨:“我很享受我的间隔年,但愿我能再有一个间隔年。”
其实不仅是英国皇室,世界上还有诸多名人也都热衷于间隔年:
在开创苹果公司前,20岁的乔布斯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间隔年——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印度朝圣禅修,寻找对于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J·K·罗琳曾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间隔年,她在葡萄牙当了三年英语教师。在这期间,“哈利·波特”从纸上的想法变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三章。
名校出身的著名英剧《神探夏洛克》夏洛克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中学毕业之后,他选择在升读大学前进行间隔年。他先在一家香水店工作了整整五个月,然后在印度大吉岭的藏区僧院义务教导了半年英文。
间隔年的正反面
间隔年都成为了以上人物的宝贵经历,可想而知,近年来间隔年在年轻人中普及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当我们辩证地去思考间隔年,会发现同时也会带来各种风险和成本。
我们首先来看看Gap Year Association 在2015年时的调研报告显示,驱使学生们去进行间隔年的动机前三名分别是:
· 希望获得生活经验和获得个人成长
· 想旅行,拓宽眼界,体验不一样的文化
· 希望脱离传统的学术轨道
图源: Gap Year Association National Alumni Survey Report
不难发现,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动机大多非常主观和宽泛。如果只是依赖这些对间隔年的美好幻想,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行动计划,那么当回溯这一年的收获,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能说出来的很可能真的只是“拓宽了眼界”。
具体来说,当我们摘下滤镜去客观看待间隔年这件事,你可能需要直面以下问题:
1.进度将比同辈落后——心理压力不可忽视
体验者的进度将比同辈落后一年。假设同辈都没有经历间隔年,体验者将比同辈晚一年入读大学或进入职场。进度与同辈有别,或造成体验者的心理压力;
另外,为期一年的历奇,体验者或会忘记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学校或职场时,将需要额外时间适应;在学的体验者甚至会失去继续升学的动力。
2.对体验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高——警惕间隔年只是丰富了你的社交网络
如上述间隔年 Association的调研显示,很多人间隔年的动机是探索自我,发现兴趣,从而达到个人的提升,然而能否达到这些目的是与个人因素紧紧挂钩的,与体验者的态度、表现、思维、机遇有关。
想要通过间隔年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心智的升华,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善于观察的眼睛、思辨的头脑和开阔包容的眼界。如果你的间隔年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旅游计划或者盲目的从事了几份兼职工作,很可能最后这段经历只是丰富了你的个人社交平台。
3.过程中充满未知数——人身安全是第一
间隔年的过程也充满风险,体验者或感染异国病毒,或受伤,又或遗失财物,甚至陷入财困,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体验者不愉快的经历。
那么,间隔年前应该注意什么呢?
1.问清自己Gap的真正意图
目的性太弱很容易导致收益过低。所以,在决定进行间隔年之前,一定要梳理清楚自己真正的意图。例如,如果想要获得个人成长的话,具体是哪方面的提升和成长呢?又计划通过哪些方式去提升呢?对于留学生来说,则要思考这一年的Gap对你日后的申请和学业是否有帮助,比如需要利用间隔年去累积实习经验吗?
2.完备的计划
另外,学生对于间隔年也应该有着完备的计划:想要报读的大学课程容许学生延迟入学吗?若去外地,有需要办理的文件吗?住宿怎么安排?遇到紧急事故怎样办?工作、旅游、体验——怎么样的安排才是适当?有了万全之策,便可尽情体验了。
3.了解到间隔年并不适合所有人
一般来说,个性独立,自律性强,能为自己安排适当活动的人较适和间隔年;若体验者欠缺独立自主能力,或未能为自己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很有可能就是荒废一年光阴。也因此,学子们不要因为外界表面形象而轻易下决定,首先应充分且客观地评估自己是否适合间隔年,然后定好目标再开始计划和行动。
间隔年之所以会普及,是因它给予体验者机会,探索和体验生活的另一面。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行间隔年,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放下一切”开展属于自己的间隔年,如学生希望获取类似间隔年的体验,不妨考虑较短的交流计划,短期的户外活动或者义工也是不错的选择。
保持开明的心态,观察生活,珍惜每一段经历,即便不能体验完整的间隔年,也必然会有所得。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多精彩